书院视点︱非虚构写作第一次培训:非虚构故事的选题与写作

发布: 2018-05-10 12:01:36

技巧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够建立一个价值观来看待这个世界。非虚构写作本质上其实是一种和世界的交流,和社会的交流,和他人的交流,和自我的交流,我是这么来定义这件事。”非虚构写作者林珊珊说道。

4月18日12:00-14:00,北大附中“书院视点”人文项目线下活动“非虚构写作培训在下沉剧场举行,活动邀请了国内知名非虚构写作者林珊珊杜强授课并现场解答学生提问。同时,优秀毕业生周岩也同学们分享了他在《三联生活周刊》工作经历以及对非虚构写作的见解。

 

图一:活动全景

 

 

非虚构写作关键词:真实、文学、叙事

讲座开场,林珊珊为同学们梳理了“非虚构写作”和“非虚构故事”的关系,并表示:“非虚构写作包含三个关键词:一个是真实,一个是文学,一个是叙事。”

真实:每一个非常非常小的细节都是采访得来的,无论是一个大的框架,还是小的一句话,一个小动作,一个小表情,都是完全不能虚构的,这就是我们做这件事的底线。

文学:无论是在结构还是语言上,作品都是需要讲究的,可以说是手工艺。

故事:在非虚构写作领域,非常强调“故事”这样一个概念。这个故事的概念就是关于人物如何去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困境这样一个模型,我们会把它称之为故事非常基本的模型。

林珊珊以《飞跃十三号室》为例,说明了人物应该是一个有欲望的、积极行动的人物,会构成一个故事的动力。“我们会寻找人物,找到人物的困境是什么,他用什么方式去解决困境,之后他的行动是什么,这个行动构成了故事。”

 

图二:林珊珊授课

 

故事背后的议题和议题之中的故事

林珊珊从自身写作经验出发,告诉同学们,非虚构写作思考维度是独特的、极致的体验和重大的议题,并在现场以四篇稿件为例,与学生互动。

《太平洋大逃杀》(作者杜强,特稿在《时尚先生Esquire》微信公众平台上首推,当天网络阅读量超过1000万,几天内点赞、评论量逾3000万):“它其实是一个关于深深植根于我们心中的最原始的欲望和力量的故事模型,就是在非常艰难的环境下人怎么生存下来某种意义上你如果放大去讲可能发现它是关于我们人类进化的故事。”

《大兴安岭杀人事件》(ONE实验室作者魏玲获得“人民文学新人奖”和腾讯传媒“年度特稿”奖的作品):它其实并不是一个猎奇的、血腥的事件,它是一个发生在孤独的大兴安岭深处的关于能源枯竭之后人物命运的悲剧。也是两种文明(外来文明和本地文明)落实到个体上的一种冲撞。

“废物俱乐部”(作者杜强,“故事硬核”最新系列特稿):“它讲述了一个未来世界的趋向(网络化、放逐化)率先在一些看起来底层的人身上实现了。我们未来可能的社会形态为什么在这么一批人身上实现?其实它并不是一个遥远的故事,它不是一个深圳的城中村一帮留守儿童的故事。它是关于我们社会整体性的焦虑——当我们从我们的人生体制脱离,我们变成为了一个放任自流的懒惰的人意志堕落下去,最后很难再回来的——其实是讲了这么一个议题。

面对学生对选题尺度提出的疑惑,林珊珊:“只有这样一个思维方式,你才能够发现故事,你才能够去理解看起来血腥的,或者平常的,或者不可理喻的,我们周遭的一切。

此外,林珊珊表示,除了从故事里挖掘议题和意义,其实还有另外一种选题的方式:“我现有一个议题、一个意义,我要去表达这个重要的议题,我可以去寻找和实现它。”林珊珊以《纽约客》著名文章《巧手厨师:朝鲜90年代大饥荒纪事》和何伟的《垃圾工萨伊德的埃及故事》深入浅出地进行了说明。

 

图三:学生提问

 

采访:沉浸式采访与重构式采访

授课中,林珊珊还毫无保留地与同学们分享了她多年积累的采访技巧,分析了沉浸式采访与重构式采访的关系。她表示,比起采访技巧,对聊天氛围的营造更重要。“当你真正想要去理解一个人,理解世界、现实的时候,其实它更多的是像一种聊天。所以你构建聊天的氛围就非常重要。就是,我们能不能在一个“聊天场”。同时,她还从姿态、意外、细节、笔记等具体方面指导了学生。

沉浸式采访:沉浸到故事当下,跟随故事一起行动,体验、感受被访者。

重构式采访:已经发生一个事,进行访谈,把整个事情回忆起来。

姿态:不同的采访类型和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采访姿态。做故事的话,可能一个平等的、谦卑的、包容的姿态会让你更能够进入到这个故事里面去,进入到别人内心里面去。

意外:你的采访里一定要有意外。如果你采访成功,往往是它超出了你的预料或预判之外。

细节:可能是你观察的,可能是你问到的。

笔记:学习随时记笔记,把你的采访记下来。

重要的问题重复问:质问、用细节问、反着问。

进攻式倾听:有理解才可能有倾听。

 

图四:杜强授课

 

杜强现场答疑:讲故事的材质是鸿沟

活动现场,杜强挑选了预习问卷调查中的一些热门问题进行了回答。

Q:如果你是一个手无寸铁的人,如果你当时在太平洋那艘船上的话,你会怎么做?

A: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好人必须要联合。因为它就像是一个预言,模拟你回到了人类最野蛮、最没有秩序的状态,什么文明、什么法律都没有了。这稿子(《太平洋大逃杀》)的最终目的是关于公共生活的。

 

Q:对中学生来说,如何发现身边有价值的素材,写一篇非虚构文章?

A:人在不断经历一些事情,通过广泛的阅读,拓展视野,心里面就像一张蜘蛛网一样这个蜘蛛网充满了各种观念价值观、情感,然后当他再遇到各种新鲜的现象、现实的时候,他会和内心这张网发生一些碰撞,他能够发现除了平常的现象之外更深层的一些东西。

 

Q:如何让一篇文章的故事性强,让读者感觉到故事拉着自己走,并在故事性强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节奏

A:在这里推荐罗伯特麦基写的《故事》,是一本编剧书,他故事的材质是鸿沟。你的故事需要由一个个鸿沟来组成,它就会有一种很吸引人的感觉。举一个例子,《西游记》大家都看过。西游记的材质是八十一难。当然它是由一个一个人物去实现的。但真正构成它的,让它成为一个精彩故事的,就是那八十一难。

 

Q:如何不要写的像流水账

A:我们的文字其实是有很多单元的,比如描写议论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要替换着去用另外一个就是大家要很好的用陪笔如果你运用得好的话你就会发现你的文章枝枝蔓蔓,细节饱满很丰富,让人觉得一眼看不透但是又乐在其中。

 

图五:学生听课

 

学生反馈: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讲座结束,同学们纷纷表示,对非虚构写作产生了兴趣或滋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学生王子轩表示:“感觉最被触动的就是老师说重要的问题至少要问三遍我以前采访的时候也有这种情况,就问了一遍,然后得到的答复特别特别的官方,就也不好意思再多问听到老师说的这种方法以后,就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心里有一个声音‘学到了!’觉得非虚构写作真的好酷,让我有非常大的兴趣,我想这是做好一件事的必要的第一个环节吧!”

而落实到怎样去处理手头的题材,梁廷书表示:“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教室的布置对同学和老师的影响,通过结果对不同功能的教室的布置提出建议!”

两位老师也表示很喜欢这群高中生林珊珊感慨:“这个阶梯环绕的空间里,有一种很想要交流的感受许多思考是现场即兴的!

 

图六:杜强和林珊珊

 

彩蛋:书院视点记者的独家访

培训结束后,书院视点记者杜强进行了简短的访

 

Q刚才您提到,因为“您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您会保有热情从事非虚构写作,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那么,您从事非虚构写作的初衷是写给自己么

A:我选择从事写作这个行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份工作能让我感到满足。这个东西,你没有模仿任何人,也没有重复自己,它是一个本来不存在世界上,但是因你而存在的东西。实际上,(这个世界)存在很多重复的,缺乏创造的工作。等你们自己选择工作的时候,就会渐渐体会到那种创造性工作是最有价值,最能够带给自己满足感的。就像很多家长让小孩子学钢琴、学画画,因为它们确实是人类所有劳动当中最有价值的,是一种创造。这个真的很重要的,很不一样的。

 

Q:刚才珊珊老师提到了《头号玩家》并且进一步剖析了其背后的意义、主题、与非虚构写作的联系。那么您平时生活中会有意识地通过看电影等方式去寻找素材以及学习么?

A:会。就是像小说、电影、戏剧这一类,凡是本质上是在讲故事的一些艺术作品、创作,都会给人很大的启发嘛。同样一个题材,别人是怎么讲这个故事的,怎么一步步深入的,它的结构是什么,它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它有哪些很有趣的细节,甚至说比如一个小说,它的文风……这些东西都会给你很大的启发。这个东西很难,所以你还是得不断地去学习,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有的时候同样一个题材我们会有意地去学习去模仿别人的风格,可能会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

 

Q:刚才珊珊老师提到“当无法全身投入一件事情的时候可能意味着你不够热爱,那么你就放弃”。但个人认为因疲惫而无法全身投入是在所难免的。那么您会不会有无法全身投入的时候?那时候是会选择继续、暂停还是放弃?

A:遇到觉得有意思的题材中途放弃有。要么别人不愿意接受采访,要么采访之后发现这件事情不那么有趣。至于疲惫,很多时候是来源于写作本身。比如你写不出来,或者你做不到把一篇作文写得很漂亮,你就会愤怒或疲惫。但对于那些很有热情想把这件事情完成的情况,是不一样。当你觉得被安排,就会疲惫完全没有动力。但遇到这样一件去创造的事情的时候,就会拥有满满的热情和动力。

 

Q:当您采访的事件触及了社会舆论等的敏感点,还会义无反顾地报道么?

A:我们在刚接触这个专业的时候,老师就和我们说过“如果你写的东西被某些不喜欢这个内容的人删掉了,那是你的荣幸”。(这真的很酷了。记者迷妹脸 ///)

 

嘉宾名片

林珊珊

历任《南方人物周刊》记者,《时尚先生》主笔,《时尚先生》专题总监,The One非虚构故事总监,One实验室负责人。目前运作故事硬核工作室(公众号thecorestory),并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担任高级新闻采写课业界教师。代表作《少年杀母事件》《九号院的年轻人》《唐慧的漩涡》《黑帮教父的最后敌人》《小城拳击队》。

 

杜强

知名特稿记者,曾先后供职《南方都市报》、《南方人物周刊》、《时尚先生》,代表作:《太平洋大逃杀》、《天才落魄的暮年》、《九号院的年轻人》。

 

记者:谭茗月

录音整理:张皓然、王赓、卢廖宇、刘润洲、赵腾、郭文青、张雪琪、杨思齐、高冰洁、厉海川、张菁箐、孙艺璘、王楚媛、王欣雨。

摄影:刘允诺、潘逸飞

组稿/编辑:潘逸飞

文案|

摄影|

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