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大附中CTB美国决赛

发布: 2018-05-10 11:41:24

四月的北京已经到了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的季节,我们北大附一行人却远赴北美,过了一个大雪纷飞的春。45日至11日,CTB全球总决赛短暂而难忘的7我们收获了全球个人赛三等奖,曼哈顿挑战赛一等奖、二等奖,但更重要的是,在与源源不断的deadline的不懈斗争经历无措、不解、茫然,甚至失望、绝望、争吵之后,我们也收获了足够铭记一生的独特体验。

 

北大附合照(缺毛梓帆).JPG

 

获奖名单

Global Competition-Manhatten Challenge First Prize:李伯霞

Global Competition-Manhatten Challenge Second Prize:崔博宇

Global Competition-Individual Award:李雨彤

 

Now,it's the time for sharing~

 

曼哈顿挑战赛一等奖李伯霞:

其实出发之前,没有想到这次美国之行会这么累,之前只是听说去年一个队准备Global Final 准备到半夜4点多,但是到了美国之后发现,想12点之前睡觉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在波士顿期间,每天辗转在哈佛校园里听课,一顿特别特别简单的快餐便是中午饭,听完一天的Bootcamp之后晚上回到酒店还要完成每天发布的各种任务,这次的Global Final,大家都很努力的在准备,全队一起熬到凌晨四点多,早上6点多又要起床,Global Final当天,跑了整整一天,站了一个下午做Peer judgeInnovation Fair,满心期待着可以获得一个不错的成绩,但是当天下午的颁奖典礼上,随着主持人念出最后一个小队的名字,我们的希望彻底破碎了……没有我们,什么都没有。当时的心情真的很复杂,突然涌出一种后悔来美国的情感,特别想放弃接下来纽约的行程。但是第二天,当我又来到一个新的小组,面对周围完全陌生的同学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还是不忍放弃,当时支持我最大的信念就是,这是我最后的机会,既然已经来到了美国,来到了纽约,你怎么可以放弃,最后努力一次又有什么不可以?当天准备商业计划,想出一个好的idea, process model,我们这些原本完全陌生的人,都在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凌晨2点多,当原本喧闹的酒店大厅渐渐安静,其它队伍的同学都去睡觉时,只有我们还在电脑前不停歇地敲出一行行字符。

第二天下午4点多比赛,从上午到比赛前我们也从来没有过休息,终于,第一轮我们成功晋级,成为晋级的5个小组之一。其实在我们队,不像其他队有那些口语极强的大佬撑起一片天,也不像其他队中有那么多在Global Final中获得大奖的人,但是我们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第二轮的时候,当我走到台上,面对着比第一轮更多的评委和同学时,心中更多的是激动,我终于,又一次站在了这么多人前。其实当时没有想到最后会是第一名,当主持人念出Team 2时,一个很少出现在这种情况下的词反复涌上我的心头:感动。

现在回想起来,我多么感谢那时的自己,感谢她没有在最后放弃,感谢她的坚持,感谢她没有让自己因为这一件事情后悔终生,感谢那些同样很努力的亲爱的队友。从小的时候开始,爸爸就喜欢和我说一句话:有的时候,其实你  

已经走到了90%,哪怕这时你已经筋疲力尽,哪怕你的双臂已快没有力量,但是只要你再努力一点点,就可以触碰到那最后的100%,可如果放弃,那就什么都没有。为什么不再去努力那最后一点点呢?可能,正是这句话提醒了我,让我有了继续下去的动力吧。

 

李伯霞右一.jpg

 

李伯霞 右一

 

这次美国之行,我终于可以坦荡的对自己说一句,无憾。

 

曼哈顿挑战赛二等奖崔博宇:

      我是42小队的成员,在得知我们队入围北美总决赛时,心中一块巨石一声落地了。北美的通行证在我心中就像是通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我期待想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善我们的项目,这在新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光彩。

之前听许多前辈说过北美总决赛有多么辛苦,我们也提前做好了准备,但是实际情况还是出乎了我们的意料。每天的行程非常充实,白天漫长的英语课,课程间隙还要为晚上的作业搜索资料,路途中还常常遭遇谷歌地图疯狂导航。晚上则开始折磨电脑键盘一直敲到凌晨,总决赛前夜甚至熬到四点多,在微弱的晨曦中小憩一个小时,便奔赴赛场。咱们42小队每个人都很辛苦,不,是特别特别辛苦,们都特别特别棒,虽然说最后因为一点点小瑕疵没有获奖吧(有一点小小的遗憾),但是我们付出了,我们收获了经验,我们收获了成长,这才是最重要的。波士顿总决赛,我们马不停蹄踏上新的征程,赶往纽约去参加曼哈顿挑战。在纽约,原先的小组都被打散后重新组合接受各自不同的考验。刚接到任务时,说实话,我的思路不是很清晰,但经过全组成员热烈讨论和思想碰撞交流之后,我们不断完善项目发言稿和PPT,最后很荣幸,和新结识的小伙伴们最终从12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二等奖。

 

 

崔博宇 中

 

      我非常感谢所有和我一起奋战的同学们,是你们的陪伴,让我倍感温暖,让我有了更充足的勇气和毅力去面对挑战。无论结果如何,我们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共同为决战拼尽一切的过程,这些美好的回忆,都值得我珍藏一生ps学好英语真的特别重要(◍°∇°◍)ノ゙。今后我会更加努力,谢谢!

 

全球个人赛三等奖李雨彤:

比赛的前一天晚上8点组委会通过邮件公布了辩论赛的两个题目。我拿到的一个题是关于在公告栏上公布成绩是否有益,另一个是基因改造的合法性,都是反方。在知道题目之后关于论点有很多想法,但是论据和数据相对来说比较难找,尤其是第二题。那天晚上写出辩论的提纲之后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找资料上。组委会只给每个选手两分钟的时间立论,所以其实时间不是很充分,于是我就决定用这段时间把论点说清楚,主要把时间用在说理,论据和数据在反驳的环节再针对对方的论点提出。第二天比赛的时候已经是下午,比赛的场所和团体赛是分开的,在整个房子的顶楼,很安静。对手给出的例子和题目很吻合,他的辩论很有说服力。我仍旧按照原先的设计,先进行说理,之后再对他论点的不足和提出的质疑进行反驳。我感觉这次辩论中时间对于我们是一个很大的约束,所以要在比赛前不断的筛选出最重要的论点讲述清楚。这次的遗憾可能就是在反驳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而省略了一些观点,但最终还有剩余的时间。如果要是对时间的把控更好,可能整体的辩论也会变得更紧凑。最终的奖项其实并不在我的预期之内,我想可能这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动力,让我明白努力和积累为的是有一天能够为自己所相信的事情辩驳。

 

李雨彤(右二).JPG

 

李雨彤 右二

 

六小亮湾小队:

在这次CTB北美比赛中,我们经历了许多从未有过的挑战。从在哈佛的课堂中努力听取知识并完成每天紧张的作业,到站在哈佛的讲台上讲解团队的Hackathon成果;从通宵完成小队最终的成果展板,到直面Harvard的教授和学生对于项目犀利而尖锐的质询。我们在Harvard Square的每条街道上探索,在Eataly光鲜的大楼里度过难得轻松的血拼时光。

 

六小亮湾小队1.JPG

 

每天都是新的安排。

在北美的日子并不轻松,我们每天都在挑战并突破自己。在颁奖典礼结束的一刻,我打开手机查看已经落后一个世纪的学校中发生的事,觉得整个世界都变小了,一下子笑出声来。

没有什么值得难过的事。

我们没有得奖,但心情仍是满的。我曾无数次地想象自己可能遇到的问题――不习惯美国的气氛、听不懂语速过快的教授的问题以及最终展示的情况并不理想,大多数都来源于对自己英语能力的质疑和未来的迷茫感。我其实是一个很容易怀疑自己的人,但当我被其他组的组员推到讲台前讲解团队Hackathon成果的时候,这些东西都再不能构成我不去努力尝试的理由。

只有在努力拼命过后,才能坦然地说出All is well这样的话啊。

我们的英语仍是硬伤,但这并不是China Thinks Big的终极目标。我们已经完成了自己承诺的第一步――帮助农民工小朋友更好地学习,让中国少年共同沐浴教育之光。我们将继续下去,秉持自己的信念,历练自己,帮助更多的孩子。

 

六小亮湾小队.JPG

 

感谢我的组员,感谢他们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我长久以来的问题,感谢他们能毫无抱怨地一起完成最后的任务,感谢他们4个月以来的付出与坚持。

我们是六小亮湾,一群心系公益的孩子。

一起加油:)                                        ――宋小衡

历时几个月的忙碌与努力,终于带回了一尊奖杯与一枚奖牌。虽然我不在比赛现场。但队友的心情当时已经透过手机屏幕直击我的心脏——我能感受到他们的激动已经无以言表,本来毫无希望的人一下子被拉至舞台的最高处。回想这几个月似乎一下子就过去了,清晰得仿佛就在昨天发生。是熬夜做PPT,是凌晨起来写论文,是不吃午饭赶去开会,是一边赶着学校作业的deadline一边查资料。会觉得累,但从未后悔,也没想过放弃——毕竟我们一直在说那句话:让中国少年共同沐浴教育之光。                         ――胡芯以

 

42小队:

离开纽约的时候,太阳刚刚出现在肯尼迪机场上空,纽约的天放晴了。星条旗挂在塔楼上,耳机里播着这个国家伊始的老歌southern nights。伟大的太阳渐渐出现在伟大的土地上,司机戴着纽约扬基队的帽子,前一天晚上,尼克斯大胜了骑士。这次美国之行,我们小队两手空空而归。闭幕式上我跟大家说:以后你们轮流当组长吧,我当副组长,反正咱们组组长从来没实权嘛。同行的四中国际部兄弟说我这趟没亏,买了双比国内便宜三百块钱的篮球鞋。即便不是,也丝毫不觉得亏。这片神奇的年轻土地,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了不少。最起码总决赛的前一天晚上,我们都见到了凌晨四点的波士顿。我们输掉的原因有许多,不知是因为英语水平有限还是紧张的准备时间,总之结果不重要,相信过程,trust the process”,是这片土地的真理。

 

42 小队集合.jpg

 

在某处开始,在另一处结束,而在那结束后也会重新开始。                  ——李知函

 

个人赛选手陈雅希:

算上赶飞机的时间,我们见过午夜1点、2点、3点的波士顿,凌晨4点、5点、6点的纽约;正如它的名称一样,这场比赛本来就是一场适者生存的挑战辛劳收获无疑这次比赛的代名词。所有人面临的情况都是一样的,所有人的题目都是同等的,所有人的时间都是相同的。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困难的任务做到最优,完全取决于每个人对此的态度及付出的努力。作为个人参赛者,虽然无法体验到小队一起熬夜做展板的累与快乐,但是我却在一次次全新的挑战中与来自各地的同学的合作中学到了许多东西。紧凑的日程安排没有给彼此磨合的时间,也许上一秒我们还不知道对方姓甚名谁,下一秒就已经热火朝天地展开对课题的讨论了。第一次的团队合作,小组内缺乏必要沟通与相互理解,本可以做得更好,却在最后展示的时候弄得一团糟;第二次的团队合作,吸取了上一次失败的教训,快速融合,每个人都尽心尽力地参与,虽然没有获奖但也毫无遗憾了。除团队合作外,这次比赛对于个人能力也是个极大的考验。很多时候你只能孤军奋战,在极短的时间内最大化运用自己的知识,发掘自己的潜能。这个过程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当你成功克服了一切障碍时所获得的自豪与满足感,是任何其他事物都无法给予的。

 

陈雅希 2.jpg

 

于我而言,此行的另一大收获莫过于认识了如此多优秀的同龄人。尽管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这句俗语早已耳熟能详,但是当你真正处在那样一个高手如云的场合下,对此的感受会更为深刻。

 

个人赛选手毛梓帆

经过了全国总决赛的考验,我们小队成功晋级北美赛。而遗憾的是我们本就仅有两个人小队只能我只身前往美国。在美国的行程安排很紧凑,落地后第二天就开始了忙碌的各项活动。令我印象格外深刻的是为我们安排的哈佛课程体验,通过哈佛老师和学生们的讲解,我的确有了很多关于能力和素养方面的收获

毛梓帆.jpg

 

只是留给我回味的时间太少,当时掌握的还是不够扎实。全球总决赛很考验大家的能力,单人作战还是显得有些单薄。总之,这无疑为我的人生中留下了一步坚实的脚印,我将更加努力并不断进步。

 

集合拼图1.jpg

 

集合拼图3.jpg

 

 

 

过程远胜于结果,收获远于奖项。多年后再回想起像梦一样的这些天,最先闯入脑海的,一定是深夜酒店昏黄的灯光下,校园纷纷扬扬的大雪中,黑暗颠簸的大巴车上,我们为了目标全力奋斗的场景。

最后,让我们对成长与实践体验中心主任张义飞老师和北纬四十度社团,北美之行的带队老师吴欣桐老师,和全程辛勤付出的CTB组委会全体老师,以及所有支持我们的家长、老师同学们,致以最真挚的感谢!谢谢大家!我们可以骄傲地向各位说,2018CTB全球决赛,我们不负此行!

 

文字:北大附2018CTB美国决赛参赛全体队员及吴欣桐老师

图片:吴欣桐


文案|

摄影|

指导老师|